- 78次
- 2024-10-25
- 来源:中科检测
在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生物体外抗菌活性检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实验技术。它主要用于评估不同材料或化合物对细菌或真菌的抑制或杀灭能力,为抗菌药物的研发、医疗器械和材料的抗菌性能评估提供关键数据。中科检测开展生物体外抗菌活性检测,检测报告具有CMA资质。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的项目内容、实验方法、结果解读以及样品要求。
一、项目内容
生物体外抗菌活性检测主要分为抑菌实验和杀菌实验两大类。抑菌实验旨在测定测试样品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而无杀灭作用;杀菌实验则不仅能抑制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还能将其杀灭。
二、实验方法
1. 抑菌圈测试
实验原理:供试材料含可溶性抗菌成分,这些成分在琼脂培养基中自由扩散,形成一定浓度的含药区域。不同微生物对同一材料或不同浓度的敏感性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大小的抑菌圈。
参考标准:依据GBT39101-2020-多肽抗菌性测定抑菌圈法、NCCLS药敏试验标准纸片扩散法等。
实验流程:制备含药琼脂平板,接种测试菌株,培养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
2. OD值测试
实验原理: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透光度成正比。通过比较不同组别(加材料组与不加材料组)菌液的OD值,可以判断材料的抗菌性能。
实验流程:将测试材料与菌液共培养,测定各组菌液的OD值,并进行差异性分析。
3. 平板涂布计数测试
实验原理:将不同材料与菌液共培养后,稀释菌液并涂布于平板上,计算菌落数,从而评估材料的抗菌性能。
参考标准:依据GBT 31402-2015塑料表面抗菌性能试验方法、JCT 1054-2007镀膜抗菌玻璃等。
实验流程:共培养、稀释菌液、涂布平板、计数菌落、计算抑菌率。
4. MIC/MBC测试
实验原理:将样品稀释成不同浓度,加入微孔板或无菌试管中,加入测试菌培养后观察培养液混浊情况。最小抑菌浓度(MIC)是肉眼观察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小杀菌浓度(MBC)是将MIC浓度下的培养液涂布于培养基上,无细菌生长的最低样品浓度。
参考标准:依据YY/T 0688.1-2008临床实验室检测和体外诊断系统感染病原体敏感性试验与抗菌剂敏感性试验设备的性能评价等。
实验流程:样品稀释、接种测试菌、培养观察、确定MIC和MBC。
三、结果解读
抑菌圈测试结果:抑菌圈直径大小反映样品的抑菌性能。直径越大,抑菌性能越强。
OD值测试结果:通过差异性分析,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显著性差异(P<0.05),则说明材料对测试菌株有抗菌性。
平板涂布计数测试结果:根据菌落数和抑菌率评估材料的抗菌性能。抑菌率越高,说明材料的抗菌性能越好。
MIC/MBC测试结果:MIC和MBC值越低,说明材料的抗菌性能越强。
四、样品要求
抑菌圈测试:块体类样品如薄膜、布料、金属块等需制备成统一大小的圆形或方形;液体类样品需根据测试浓度确定送样量;粉末类样品需制备成分散液。
OD值测试:块体类样品需提供与菌液的培养体系;液体类样品需根据溶剂和浓度确定送样量;粉末类样品同样需提供与菌液的培养体系。
平板涂布计数测试:块体类样品需具备一定的表面积;液体类和粉末类样品需根据溶剂和浓度确定送样量。
MIC/MBC测试:粉末/液体类样品需完全溶解且无色或淡色,根据溶剂和初始工作浓度确定送样量。
综上所述,生物体外抗菌活性检测项目是一项全面评估材料或化合物抗菌性能的实验技术。中科检测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正确解读结果,可以为抗菌药物的研发、医疗器械和材料的抗菌性能评估提供有力的支持。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 电话:400-133-6008
-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 - 邮箱:atc@gic.ac.cn